和县: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前行力量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县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组织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化人才招引举措,强化新担当、展示新作为,努力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学习百年党史,赓续百年荣光;追忆峥嵘岁月,凝聚前行力量。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学习百年党史,成为和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必修课”。
坚持学党史和悟思想相统一,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多次开展学习研讨,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为确保党史学习学在经常、融入日常,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形式,持续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全体党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开展自学,研读指定学习用书,撰写学习笔记。对老党员、流动党员等开展“送学上门”、“送书上门”活动,引导老党员、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使党史学习教育入耳、入心、入脑。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县红色资源丰富。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洪流中,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中国在和县留下了众多的红色踪迹,见证着人的初心和使命,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为利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和县各单位组织党员赴西梁山烈士陵园、和含抗日支队革命烈士纪念碑、胡业桃烈士墓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不仅如此,和县还坚持把青少年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对象,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的初心和使命。学史力行,就是要将学习成果转变为实际工作成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
为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县结合实际制定了《和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生产一线、工作服务对象,了解民生需求,梳理“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截至目前,全县共收集项目190多项,其中“回民宰牛场项目”“和县2021年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等11项在市级公示。“乌江镇四联社区撇洪渠清淤、护坡、绿化工程”等*一批9个项目在县级公示,全面掀起了为群众办实事的高潮,真正做到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做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从嘉兴南湖小小红船到世界东方巍巍巨轮,和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学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深刻领悟了人追求真理的坚定执着,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固本培元、补钙壮骨,用实际行动诠释坚定信仰、用优异成绩诠释担当作为。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加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持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回顾伟大的中国百年光辉历程,我更加理解了如今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只有不断优化干部管理,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活力,才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7月1日下午,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座谈会上,作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和县善厚镇党委书记潘晓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多年来,和县县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紧扣落实党建责任制这条主线,持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县委围绕推行抓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和领导干部“包乡走村入户”常态化机制,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即25名县四套班子党员负责同志每人认领实施1个农村基层党建重点项目,带着项目“包乡走村入户”,帮助基层解决党建工作中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近百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对包保93个村(社区)党组织,围绕加强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基层治理等方面进行结对共建;两千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走进网格,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社会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当前社会对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和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将其作为抓基层党建“书记项目”高位推动,通过坚持项目拉动、产业带动、人才撬动、市场驱动、政策促动等“五轮驱动”,大力推进“连年倍增计划”,探索实施村级劳务公司、成立“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合作园区”、开展“合同清理”专项行动等新发展路径和模式,重点扶持“大王粉丝”、白芨中药材、稻虾共养等一批特色产业和“抱团”项目,推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截至2020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83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额1832.7万元,较2018年翻了近两番。预计到2021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50万元以上村占比40%左右。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和县县委着眼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结合村和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扎实开展村和社区“两委”分析研判,通过调整退出一批、选拔任用一批、培育储备一批、提拔激励一批,着力优化村和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县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不仅通过面向村(社区)干部定向招聘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挂任镇党委委员等方式,打通其成长空间,还制定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绩效奖励措施,县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对村干部进行物质奖励,让基层干部干事更有激情。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县坚持在防疫防汛、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等大战大考中锻炼队伍、彰显组织担当。在2020年战“疫”战“汛”*一线,全县先后成立临时党组织1064个,抽调1.6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抢险值守,做到哪里有困难和危险,哪里就有党旗高高飘扬。
同时,和县持续深化“多网合一”整合,深入推进基层网格化治理。严格按照“多网合一、多员合一、一岗多责”要求,对现有综治网格、党建网格进行整合,选优配强网格队伍,落实报酬待遇,充分发挥网格员队伍在基层治理中的“*后一米”作用。
在位于和县的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由于企业引进了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谭鸿教授团队,使其成为国内*一一家生产电子显示精抛材料——吸附垫的企业,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该团队也于2017年荣获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称号,获得奖补1200万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和县深入贯彻“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以用为本、聚才汇智,优秀人才集聚成效明显。
坚持党管人才,和县落实“一把手抓*一资源”的人才工作观念,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有关单位“一把手”通过深入挖掘本行业、本领域重点人才事项,设立重点人才工作立项书,亲自督导推进。结合和县人才工作实际,出台了《和县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和县教育人才引育实施办法》《和县医疗卫生人才引育实施暂行办法》《浦和产业合作人才试验区十条措施(试行)》等政策,激发企业引才主体动力,加大人才奖补资助力度,积极支持各类人才来和留和创新创业。
为加强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效破解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人才、技术问题,和县在浦口经济开发区科技城积极建设“和县经济开发区浦口科研飞地”项目,采用政府引导支持、企业主体运作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为和县加强人才引进、提高科研成果转换构建有效平台。
不仅如此,和县还积极搭建双创平台,加强与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支持和县县域内企业在飞地研发攻关,在和县实现成果转化。目前,和县已有40多家企业与南京水科院、南工大、南农大等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多项,共同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技术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卓有成效。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县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市场资金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格局。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生活保障等支持奖补力度。2020年,和县财政共拨付奖补资金1918.207万元,包括“三马”工程奖补资金284.592万元,本土人才培养666万元,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271.02万元,科技人才项目扶持资金696.595万元。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和县各级组织系统将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树立鲜明导向、精准选人用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标准质量,激发人才活力、促进创新创造,不断提高新时代全县组织工作质量,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奋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美丽新和州,努力擦亮“山水和州、江北新城”新名片,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