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辟新兴产业新赛道
安徽新闻媒体中央媒体看安徽更多媒体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叠加效应下,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通江达海的发展优势,同时也需要补短板以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
近年来,安徽发挥区位优势,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兄弟省市紧密合作。
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和“九章三号”等量子计算原型机。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方面,“4小时产业圈”的建成,使得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安徽还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马鞍山市和县经济开发区与南京市浦口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的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目前已有75%的企业来自南京及其他长三角地区,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3年,马鞍山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达54.8%、60.6%,均居全省头部。
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地坚持制造业为“纲”,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唯一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城市,已有49个项目使用创新券购买科技创新服务,入选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十大典型实践案例。
宿州市市长王启荣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当地将积极联合大运河沿线个省市,深入开展协同合作,统筹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资源共同开发,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跨省精品文旅线路,共同讲好大运河故事,持续擦亮大运河文化品牌。
同时,安徽还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淮南市市长张志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地强化招商引资,紧盯长三角等产业外溢重点区域,派驻招商工作队开展精准招商,2023年签约沪苏浙项目162个,总投资732.42亿元。
今年5月,《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中部地区崛起开启新篇章。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曾凡银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部地区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安徽省民营企业数量为217万户,而浙江省民营企业已经超300万户。
他认为:“安徽与其他中部地区类似,区域的协调发展有待加强,特别是安徽的皖北地区和县域经济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短板。皖北地区拥有全省37.8%的面积、48%的人口,但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比重却不到三成。”
曾凡银认为,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要求安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上一层楼。具体来看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要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对标沪苏浙好经验好做法,强化民营企业发展要素保障,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利用安徽创新策源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创优势,加强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赋能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与大企业协同配套,使大企业竞争力更强,中小企业更多、更专、更精、更具特色,培育更多“小巨人”、独角兽企业。
二是加快皖北地区全面振兴步伐。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加快完善皖北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打造符合皖北资源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切实增强皖北发展动能。充分利用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重大政策“利好”,实施产业、要素、市场、公共服务全面精准对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在结对合作中,通过建设科创和人才“飞地”“园中园”等途径,分别嵌入沪苏浙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集聚区扩面、提质、增效,作为增长极带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同时,曾凡银建议,安徽借鉴新安江跨流域(皖浙)生态补偿经验,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探索建立农业(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省际横向利益多元补偿机制,主销区支持主产区构建粮食产业链、生产性服务网络——政策激励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兴业,共建绿色食品基地、仓储冷链物流、绿色加工园区、绿色营销网络,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多功能农业开发,提高主产区粮食、生态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使安徽尽快成为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3期)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