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 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产业新城
“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县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7.8亿元,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9亿元,增长16.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10%,连续两年获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A类县表彰,位列2021安徽县域发展活力竞争力十强第三。
项目建设推进有力。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90个省市重点项目实现投资197.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51%,天能动力电池等32个项目开工建设,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获省级表彰。紧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坚持多元化招商模式,成功获评2021中国未来投资热点百佳县。2013名南京等地区高校毕业生来和就业创业,389名“三马”人才来和创新创造。
园区建设成绩突出。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产业承接势头良好,新签约南交投交通工业化生产基地等亿元以上项目55个,协议总投资256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城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占54.4%。交通互联成效显著,总投资26亿元的宁和高速开工建设。毗邻合作全面铺开,南京市儿童医院和县分院挂牌成立,江湾新城明道学校开学招生,63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对标沪苏浙,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版》。
城市形象更加靓丽。有序启动城市十大更新工程,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工程开工建设,城区水系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1+3+X”提质行动,城市变得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四大工程”,推动“七大片区”建设。基础设施布局日益完善,七个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启动,380公里“组户通”道路全部完工,成功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生态治理呈现新面貌。扎实推进“五长制”,全面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深入开展175个入江河口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践行固废专项整治,医疗固废实现全过程管控、全覆盖处理。全力打造长江西岸23公里生态修复示范带。完成矿山复绿278亩、造林4776亩、省级封山育林8385亩。启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获批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严控高耗能项目投资,推进高耗能产业腾退转型。
民生保障不断完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87%以上,年度10件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加强居民住房保障,城乡低保保障水平位居全省第四。突出教育优先,挂牌成立马鞍山师专滨江校区,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抓好疫情防控,做好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监管和疫苗接种。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倡导移风易俗,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社会治理不断加强。
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启动“八五”普法,落实定期学法制度,不断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实工作作风。践行“一线工作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展“三牛”奖认定,激励干部干事创业。规范政务公开,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严抓廉政建设。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积极发挥窗口渠道作用,受理各类群众诉求1.3万件,办结率达100%。
五年接续奋斗,一件件难忘的大事、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项项丰硕的成果,印证了五年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标志着和县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2022年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突出双招双引。坚持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切实提高土地、环境等要素保障。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人才“登高”计划。
突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推进机制,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和“五项机制”要求。全过程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落实各环节责任,加强项目全周期、全流程服务。
突出集群打造。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确保省级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达150亿元。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层次提升。深入实施亩均效益评价2.0版,加快闲置低效用地清理。
强化园区平台共建。全力融入南京都市圈,统筹推进浦和工业等四大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园中园”“飞地经济”,力争浦和合作区纳入“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强化营商环境互融。等高对接沪苏浙,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强化金融支撑,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进企业股权融资和上市挂牌。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主动对接南京等地规划修编,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提供规划保障。跟踪做好宁和市域(郊)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加快宁和高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G346滨江大道等省际互联互通工程。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流程,创新升级“皖事通办”平台。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力争县域就诊率保持85%以上。落实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国有粮食企业合并重组。
深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的紧密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促进科研成果与本地产业的紧密嫁接。
深化创新主体培育。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家。鼓励创意创新创造,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引导重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重点研发项目。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把牢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完善近期建设区域控规、城市设计编制。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中心城区功能配套,推进城市十大更新工程建设,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印记。全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建设。
推动城市智慧治理。加快“数字和州”建设;全面启动城市生命线工程,构建燃气、桥梁为重点的安全框架体系;深化物业小区治理改革。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中流转,为农业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应用创造条件。积极谋划启动南京农业大学产业学院、研究院、科技园项目建设。
促进农村宜业宜居。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双洁”行动,加大乡镇所在地“三边”整治力度。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完成20公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实施150公里“组户通”建设。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争全县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60%,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10%以上。
筑牢绿色屏障。实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加大“五气共治”力度。深入实施污染治理“四项工程”,强化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发展绿色产业。整合文旅资源,加快浦和文旅伙伴园区、香泉特色小镇建设步伐,持续推动“景区景点”向“全域旅游”跨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转型低效落后产能企业。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全力支持光伏等清洁能源发展。
打造绿色样板。严格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深化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继续抓好长江西岸23公里生态修复示范带建设。全面推广“环保管家”,严把环评审批关口,支持化工园区申报市级“污水零直排”园区。
优化社会服务水平。高质量发展各阶段教育,狠抓义务教育“双减”落实。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倾力挖掘弘扬“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社会保障质量。实施33项民生工程及县人代会即将票决出的10件民生实事。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安置房建设。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力度。
筑牢社会稳定根基。建立常态化扫黑除恶机制;严格执行政府债务双控制度;全面启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稳步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创建;持续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创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等工作。
着力打造忠诚政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忠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着力打造法治政府。深入践行法治思想,坚持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纵深推进“八五”普法,加大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全力支持县法院以及县检察院工作。
着力打造实干政府。以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督查单,推动既定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坚决破除惯性思维,克服路径依赖,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破解发展难题。
着力打造廉洁政府。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抓发展、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监察调查处置,重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未来五年,和县将砥砺前行、克难奋进、务实担当、只争朝夕,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而努力奋斗!
南京日报社主办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南京日报广告刊例表南京日报信息热线南报网新闻热线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