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Ehtmlhtmllang=zh-CNheadmetacharset=utf-8metahttp-equiv=X-UA-Compatiblecontent=IE=edgechrome=1metan
锁定新发展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为马鞍山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白菜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月25日,在马鞍山市和县天能电池集团(马鞍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产线两侧的搬运机器人“手臂”上下飞舞,一组组电动两轮车用蓄电池,从焊接机上被“拿起”后又平稳整齐地放在传送带上。“项目引进了全新的智能化生产线,将大大降低能耗,提高产品性能,一期部分产线已经在试机生产。”公司总经理助理林超满怀信心地说。
总投资50亿元的天能集团(和县)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是该县重点引进的优质制造业项目之一,去年正式落户。该项目是和县对接长三角区域招大引强、做优增量,推动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和县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战略机遇、政策机遇,深入对接苏浙沪,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聚焦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城乡建设、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县城,全力推动和县高质量一体化跨越式发展,为马鞍山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力量。
今年前三季度,和县实现GDP244亿元,同比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0.5%、40.5%;成功入选2022年长三角百强县。
“项目去年签约、开建,计划总投资50亿元,已经落实20亿元,预计到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将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在行业内龙头企业工作多年的林超介绍,天能集团(和县)新能源产业园项目规模之大,在同行业中较为少见。
天能电池、信义玻璃、晟捷新材料……近年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为和县产业转型注入了动能。和县古称和州,位于长江之畔、隶属制造业强市马鞍山。该县化工、建材、泵阀、农副食品加工等特色传统产业基础良好。近年来,该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为根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终要落实到项目上。”和县县委*马永说。发展离不开项目,项目需要招大引强,和县聚焦长三角等地区产业链布局,锚定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建材、绿色食品、绿色智造即“三新三绿”产业发展新定位,坚持“龙头+配套”“平台+基金”“老乡+老友”“专家+专班”等“四线并进”招商模式,紧盯优质项目精准招商。今年以来,和县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4个,2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其中新签约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1个,协议总投资157.4亿元,包括温州上元产业港、卓胜光伏自动化设备、天盛航瑞物流仓储3个超20亿元项目。
如何保障优质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和县对标沪苏浙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建立项目周观摩、会商调度、季度亮牌等7项机制,并推进完善“亩均效益”评价、闲置低效用地清理、铸造产能评价等举措,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前三季度,该县开展铸造产能评价,倒逼安徽振海重工机械等低效企业退出产能1.8万吨;处置闲置土地2793.5亩,退出低效用地456.1亩。这为新引进的优质项目提供了保障。“一期项目从开工到部分产线试生产,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建设过程很顺利,几乎一天没耽误,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优质服务。”林超介绍,去年项目签约后,和县便成立了服务专班,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全程帮扶企业办理土地供给、环评、施工等各环节手续,并由县委*牵头每周一调度,护航项目建设。
前三季度,和县150个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2%;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41个,二季度获省、市政府投资“赛马”激励表彰。
如果说天能集团(和县)新能源产业园是和县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的代表,那么禾臣新材料则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缩影。近日,和县经开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建的抛光垫生产车间,一条全新的生产线正在安装。“这将是全国*大的同类产品智能化生产线万元建设,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材料进行生产。”公司总经理助理郝兵介绍,将来该产线生产的抛光垫系列产品与公司*早生产的吸附垫系列产品均属企业自主研发,且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我县聚焦经济发展高质量,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聚力技术改造,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四上’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和县发改委主任李善介绍,前三季度,和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技改投资增长25.7%。此外,该县围绕马鞍山市“1+3+N”产业集群布局,做大做强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目前,和县以晟捷新材料、卓胜光伏、三竹智能等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稳步崛起,全县产业体系重构初见成效。
“自从和县有了分院,小孩看病更方便了。”日前,和县居民王静带着孩子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和县分院看病,在和县也能享受到南京的医疗服务。
南京市儿童医院和县分院于去年11月12日在和县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按照和县人民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和两地医疗机构将以医联体模式在人员培训、资源共享、名医坐诊等方面开展合作。“和县已基本实现与南京市儿童医院同质化用药,并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疑难、危重患者可通过和县医院直接转诊到南京市儿童医院,不需要重复挂号,方便了群众。”和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杨正介绍。此外,和县先后与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明基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了医疗合作,让和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和县与南京毗邻,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员往来历史悠久。近年来,和县发挥区位优势,深入贯彻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该县聚焦开放联动高水平,实施一体化发展提升行动,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民生共享、社会治理等方面深化区域合作,增强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
“如今我们已完成宁和公交换乘中心、高家冲公交班线’部分。”说起和县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战略性工程,和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师葛国庆兴致颇高。除“+1+1”之外,“12111”重点工程还包括一个宁和高速、两条国道、一条S328连接线、一条县道、一座老乌江大桥改造。
宁和一体,交通先行。和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对接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宁和市域(郊)铁路列入《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和高速(和县段)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7亿元;G346滨江大道(丰子河段)年内即将开工建设;皖江公铁水联运通用码头已完成引桥工程;与省通航控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启动通用机场规划选址;乌江老大桥改造、乌江人行景观桥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随着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施工,宁和两地正在形成“10分钟高速圈”“1小时交通圈”。
规划方面,加强规划统筹,完成编制《浦和跨界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总体规划》《浦和旅游产业合作伙伴园区发展规划》。产业方面,和县经开区与浦口经开区联合成立产业合作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组建了浦和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正在推进实体化运营。
“我们的高性能材料预制拼装桥面板,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装一座桥。”位于和县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江苏新构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和县分公司项目建设现场,几座大型厂房拔地而起,项目经理张书飞介绍,项目预计年底建成投产。
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高华介绍,该项目*初打算落户南京市浦口区,那时和县与浦口区已签署《和县—浦口区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及《“伙伴园区”合作框架协议》,恰逢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刚刚揭牌,实现错位发展、配套发展。“由于企业建设用地需求大,浦口难以满足,因此我县与浦口区一拍即合,企业研发在浦口,生产在和县,项目成功落地示范区。”高华说。
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承载着浦和两地联合招商、利税共享、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功能,围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主动承接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截至目前,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已有40余个项目成功签约落户,总投资超130亿元,其中80%的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同时,该示范区正在谋划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园中园”和“浦和科研飞地”,提升跨界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漫步在和县环城河元线多米的绿色水带,碧波荡漾、睡莲吐香,岸上杨柳轻拂、花草成趣。“住在附近真幽静,环境又好,是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家住元真巷的居民葛大姐赞叹地说。这样一处“口袋景致”,谁能想到几年前还是一条臭水沟,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
变化始于一场大整治。2018年和县下大力气对该县域内环城河、扁担河、和州湖、得胜河等水体开展了全面整治,控源截污、内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绿化……2021年底,一套“组合拳”下来,工程结束时,和县城市“颜值”大变样。“现在看看和县,碧水蓝天,我们老百姓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感觉真幸福。”葛大姐说。
治污水、治“散乱污”、治工业污染……近年来,和县在生态环保的道路上走出了新路、踏出了节奏。该县紧扣马鞍山市打造安徽“杭嘉湖”、长三角“白菜心”的新发展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生态环保提升行动,推进长江大保护,提升城乡建设颜值,改善人居环境,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行走在长江西岸和县段的江边,江风浩荡、百舸争流,江岸边绿树成荫、花草连片,更有亭台廊道点缀其间,景色优美,这里是和县今年7月1日新开园的浮沙圩湿地公园。
过去23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和县段)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非法码头、砂场、固废堆场。近年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和县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进治污、治岸、治渔,并出台《长江西岸(和县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打造长江西岸绿色景观带。按照《规划》,该县将于2021年至2025年在北起乌江镇驷马河、南至历阳镇太阳河约23公里岸线打造浮沙圩湿地公园、零点公园与城市视窗三大湿地公园。此次率先建成开园的浮沙圩湿地公园,正位于长江西岸(和县段)生态修复的核心区域。
“整治砂场、拆除非法码头、植绿复绿……在此基础上,浮沙圩湿地公园补种了紫薇树、高杆石楠、樱花树等苗木,还有格桑花、百日草、马边草、硫华菊等几十种花草,同时将江河文化、诗书文化体现在湿地公园中,并尽可能地保持水面芦苇、长江湿地、大树种等原生态。”和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和县实施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开展污染治理攻坚,持续抓好长江禁捕退捕;狠抓突出问题整改,20个“1+1+N”问题完成整改14个;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前三季度PM2.5平均浓度34.6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72.4%;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县城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县国控、省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试点探索“多长合一”。
同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县启动编制“双碳”工作方案,强化能耗“双控”制度,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并积极探索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下一步,和县将围绕浦和跨界一体化、*美山水田园、绿色智造高地的发展愿景,着力打造长江流域跨省生态共赢先行区、省级沿江绿色产业协同创新区、都市圈文农旅联动发展典范区、跨界城乡社会融合治理样板区。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