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鞍山和县厂房 > 正文内容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一座场馆的创新密码

admin6个月前 (09-21)马鞍山和县厂房62

  8月16日航拍的安徽创新馆。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巢湖岸边,坐落着国内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这座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场馆,不仅是安徽展示重大科技成果的窗口,更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

  近年来,安徽创新馆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探索出全国首创的成果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运营模式。截至目前,汇聚成果1.8万余项,促成成果转化金额超1160亿元,培养技术经理人2900余人。

  8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巢湖北岸的安徽创新馆,一号馆内汇聚了我省各类“高精尖”科技成果,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模型、稳态强磁场模型、天地一体化演绎模型装置……近2300件(套)创新成果在此亮相。

  “创新馆2019年正式开馆,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不同于其他场馆的使命,是集合技术开发、转化交易、项目孵化、展示推广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这种模式是国内首创。”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告诉记者,一号馆体现展示窗口的功能,展示推广安徽重要科技成果及创新产品,二号馆体现转化服务功能,安徽科技大市场、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安徽科技上市企业加速孵化中心等都在馆内,三号馆主要是综合服务功能,拥有安徽联合产权交易所、全球路演中心、创新投资服务平台等。

  “首创意味着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很多时候团队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现在,模式和打法都是一步步经过市场检验,自己总结出来的。”陈林介绍,为推动成果产业化,安徽创新馆打造了“前店后坊”形式,将一号馆作为“前店”,以省市县三级分市场和产业化基地为“后坊”,推动安徽创新馆场馆功能向县市区延伸、加速科技大市场向交易后环节覆盖,有效解决基层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创新馆不断优化成果挖掘、概念验证、成果评价、产权交易、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打造全链条一站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遴选长三角及省内50多家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创新成果公开定价、网络竞价、技术能力挂牌、场景推广交易等多种成果交易模式,全力推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前不久,一批来自长三角的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来到合肥新站高新区“组团”创业兴业。这批企业正是经安徽科技大市场公司及合作机构,逐一走访对接、综合研判和分析后,“拉”到合肥的。在各地走访调研、对接企业、深入高校、开展会展,是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安徽科技大市场)工作人员的常态。

  2020年4月,按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的思路,我省在安徽创新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国有控股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的双主体模式建设运营,拓展发展路径。

  安徽科技大市场将根深深扎在创新一线,一步步将触角遍布省市县三级。在六安,组织科技服务直通车活动,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深入企业、园区,详细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与技术难题,将科技服务送到产业一线。

  在合肥,安徽科技大市场围绕智能感知技术,举办“座谈交流+实地走访+路演推介”的专场活动,为合肥与来自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智能感知技术领域专家团队牵线搭桥。

  陈林介绍,安徽科技大市场在省内市县、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线下分市场,实现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覆盖。推出一线工作法,围绕科技成果项目精准转化落地,深入县市区开展科技招商、产学研对接,组织上海沐睿、北京亚信等130多项产业化项目在合肥落地。举办安徽“双创汇”、安徽科技大市场月度交易会等系列活动,做到“线下月月有活动、线上天天有交易”。目前,在全省已布局建设14个分市场,服务企业近2万家。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理人”队伍。

  黄磊是安徽科技大市场的一名技术经理人。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淮北万特科贸有限责任公司与高校合作研制出电力应用人形机器人“万小特”。

  “科创是安徽的一块招牌,看中了科创行业的发展前景,2019年,开始转行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黄磊说,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经理人,先后三次参加安徽创新馆举办的技术经理人培训班。

  2020年7月,安徽创新馆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同年,在学习国外知名机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实际,安徽创新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经理人培训模式,探索技术经理人“市场信用积分管理制”、市场化佣金机制。

  “以往的技术经理人考核以笔试为主,这里是实行积分制,以技术经理人的市场服务实绩作为考核标准。”陈林告诉记者,培训班邀请行业资深从业者作为师资力量,编写专业教程,优选典型案例进行实操演练,提升学员促成技术交易的实战能力,着力培养懂科技、懂市场、懂产业、懂资本、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近期,我们正在评选2023年度优秀技术经理人,将对2023年促进供需对接和项目落地的技术转移转化从业者进行奖励。希望能通过活动,激励从业者更好地进行成果转移转化。”陈林说。

  目前,安徽创新馆已培养技术经理人2900余人,开发编制安徽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教材,组建省技术经理人协会,推进省内首批4家技术经纪人事务所建设,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多地组建“技术经纪人服务团”。

  [编辑: 吴傲飞 审核:王小明 陈希颖 ]

  梁言顺在合肥调研时强调 加强巢湖综合治理持续擦亮“蕞好名片” 牢记初心使命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残疾预防日系列报道 ①“互联网+AI” 让居家康复不是梦

  巢湖岸边的美丽画卷——安徽合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见闻

  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预热片:智造世界 创造美好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hexian.021cf.cn/index.php/post/779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两年三个关键字看科大硅谷的成长

两年三个关键字看科大硅谷的成长

  两年,安徽科技创新的一个“谷”,正茁壮成长为一片“乐园”。   2022年6月,安徽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科大硅谷”应运而生。   “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如今,拔节生长的科大硅谷,创新生态葳蕤,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被视作安徽的“科漂乐园”, 两周...

南京「明发江湾新城」丨明发江湾新城售楼处丨明发江湾新城欢迎您丨预约电话

南京「明发江湾新城」丨明发江湾新城售楼处丨明发江湾新城欢迎您丨预约电话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南京「明发江湾新城」售楼处电话:   明发江湾新城集住宅、商业、教育、娱乐、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端项目。   已开通的宁和城际S3号线号线(宁和城际)的开通,乌江正式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南京地铁S3号线(宁和城际)贯通了南京主城、...

何以为“新”?瞄准细分“新”赛道

何以为“新”?瞄准细分“新”赛道

  皓元医药马鞍山产业化基地车间。刘青元摄   4月17日,走进皓元医药马鞍山产业化基地智慧化中心控制室,一个集工艺流程调控和车间动态监控于一体的智慧大屏映入眼帘。屏幕上显示着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就连车间里屈指可数的人员位移都清晰可见。   “你看!画面中的罐状设备是反应釜,可用于制造各种化学药品和制剂。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实时看到每一个反应釜内部的...

【新华网】马鞍山:以改革创新集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华网】马鞍山:以改革创新集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郑蒲港新区半导体产业园。丁刘彬 摄   马钢炼铁智慧控制中心。储灿林 摄   马鞍山经开区东科半导体公司生产车间。储灿林 摄   作为沿江重要工业城市,制造业是马鞍山的立市之本。马鞍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以制造业为“纲”,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数字赋能产...

“近邻”变“队友”“长风”疾行舟

“近邻”变“队友”“长风”疾行舟

  上午9时,东爵有机硅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自林驾车从南京市浦口区出发,9时34分,到达位于和县的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的项目工地。因为新项目落户和县,朱自林很快适应了这种“跨省无感漫游”的节奏。 “伙伴”园区、新型功能区、“一体化”、跨省通办……随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的距离前所未有的拉近。昔日“近邻”,变成了今日“队友”,携手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潮中踏浪前行!...

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马鞍山“单打”成绩很亮眼。   2024年1月1日7时23分,整列装用国产高速车轮的G364次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从武汉站驶向天津,马钢高速车轮就此进入中国高铁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   2024年6月,马钢矿业罗河矿参与合作研究的“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创新,...

“科大硅谷”两周年丨探寻科创安徽新动力

“科大硅谷”两周年丨探寻科创安徽新动力

  央广网合肥6月18日消息(记者徐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安徽“妙手”布局——两年前的6月,《“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应运而生,让智慧种子生根发芽,让科创之花绚烂绽放。   如今,“科大硅谷”片区已落地创新型企业超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只,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两年的发展证明,推动安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