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鞍山和县厂房 > 正文内容

“科大硅谷”两周年丨探寻科创安徽新动力

admin8个月前 (09-21)马鞍山和县厂房90

  央广网合肥6月18日消息(记者徐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安徽“妙手”布局——两年前的6月,《“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应运而生,让智慧种子生根发芽,让科创之花绚烂绽放。

  如今,“科大硅谷”片区已落地创新型企业超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只,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两年的发展证明,推动安徽经济行稳致远,就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优势新动能。(相关报道:“科大硅谷”一周年丨释放科创安徽新活力)

  科技是头部生产力、人才是头部资源、创新是头部动力。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央广网发 宋炎骏 摄)

  在这里,就有一位从“美国硅谷”到“科大硅谷”的海归人才,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为中国芯片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合肥在芯片开发领域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同时在市场应用端有大量需求,更重要的是‘科大硅谷’的人才政策。”2022年,许伟伟带着创业梦想来到“科大硅谷”,成为合肥乘翎微电子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这里的创新氛围和完备的产业配套环境,吸引了我到合肥创业和定居。”

  许伟伟说,创业之初,他们便得到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三级政府基金。借助“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的链接,乘翎微电子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充分的资金让他们得以专心研发,在高性能电源管理芯片研发领域迅速崛起。

  目前,乘翎微电子的科研团队已完成创新性芯片设计20余颗,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2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9篇技术成果入选ISSCC(国际固态电路年会,被誉为“芯片界奥林匹克”),占据中国大陆地区近四年电源芯片发文数量的半数以上。

  据介绍,为了吸引高质量科创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合肥高新区出台“淘金计划”工作方案,将高校院所源头技术“淘金”作为招引项目的重要方向。

  截至2023年底,“科大硅谷”高新片区注册且运营的科技型企业达到703家,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新设立企业110余家,科大赋权试点项目近90%落户高新片区。此外,对拟来肥创业、企业尚未创办的高层次人才,可委托服务平台公司提前发起认定申请,对于非全职来肥创业人员,可柔性认定为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对应享受创新创业政策。

  打通全球资源,汇聚科技人才,招引金融资本,帮助项目落地,打通产业链接,为企业解决合伙人、资金和场景等重要问题,这是“科大硅谷”成为吸引“科漂”人才强磁场的重要原因。

  博士后科大硅谷行(央广网发 科大硅谷供图)

  通过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与创投、产投资源,“科大硅谷”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策源地。

  2021年注册成立的中科星驰,专注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提供软硬一体智能驾驶系统、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和车云一体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王智灵是该企业首席技术官和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通过硅谷平台的“串联”,其科研成果转化为了创新项目。

  在今年4月的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研讨会暨合肥“创投城市计划”专场活动上,中科星驰作为合肥骆岗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的重点入驻企业,签约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首批标准——数据中心、卫星通信接口、露天矿山无人运输装备系统三项要求标准。

  “合肥开拓场景,让新技术、新产品先试先用,中科星驰的L4级智能网联观光巴士、无人驾驶清洁车、无人驾驶售卖车等产品在骆岗公园投入运营。”王智灵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打造资源链接、双招双引、科创金融、企业赋能、品牌传播、数智运营“六大功能平台”,构建需求与资源双向匹配的服务圈层体系。组建一支60余人的科创服务团队,出台40余项规章制度,建立管理运营长效机制。

  “双向奔赴”构建科产城融合新空间

  两年过去了,“科大硅谷”建设坚持系统集成的建设理念,统筹城市更新和新空间开发,强化创新创业载体条件保障,助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

  随着一个个创新成果从科大硅谷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一幅科创园区与科创城市相互滋养、双向奔赴的新图景正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董事长吴海龙介绍,以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为抓手,“科大硅谷”着力构建科产城融合新空间。

  合肥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央广网发 合肥高新区供图)

  蜀山片区在中国科大和科学岛周边以“科创+城市更新”方式,加快补齐老城区空间不足的短板,中国科大科技园完成规划方案并启动拆迁工作,大铺头城市更新项目土地征迁进入扫尾阶段。高新片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营造“类硅谷”空间生态,54万平米的中安创谷二期交付使用,62万平米的“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开工建设。

  此外,有序拓展建设范围,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院、考核优秀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孵化器等16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市各县区22个高品质载体作为“科大硅谷”创新单元试点,促进科创资源跨区域协同和科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依托全球合伙人资源禀赋打造36个创新单元,努力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吴海龙说。

  未来,这里还将涌现更多科创人才,迸发出科创火花,让越来越多的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科大硅谷”片区已落地创新型企业超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只,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两年的发展证明,推动安徽经济行稳致远,就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优势新动能。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hexian.021cf.cn/index.php/post/783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两年三个关键字看科大硅谷的成长

两年三个关键字看科大硅谷的成长

  两年,安徽科技创新的一个“谷”,正茁壮成长为一片“乐园”。   2022年6月,安徽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科大硅谷”应运而生。   “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如今,拔节生长的科大硅谷,创新生态葳蕤,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被视作安徽的“科漂乐园”, 两周...

南京「明发江湾新城」丨明发江湾新城售楼处丨明发江湾新城欢迎您丨预约电话

南京「明发江湾新城」丨明发江湾新城售楼处丨明发江湾新城欢迎您丨预约电话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南京「明发江湾新城」售楼处电话:   明发江湾新城集住宅、商业、教育、娱乐、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端项目。   已开通的宁和城际S3号线号线(宁和城际)的开通,乌江正式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南京地铁S3号线(宁和城际)贯通了南京主城、...

何以为“新”?瞄准细分“新”赛道

何以为“新”?瞄准细分“新”赛道

  皓元医药马鞍山产业化基地车间。刘青元摄   4月17日,走进皓元医药马鞍山产业化基地智慧化中心控制室,一个集工艺流程调控和车间动态监控于一体的智慧大屏映入眼帘。屏幕上显示着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就连车间里屈指可数的人员位移都清晰可见。   “你看!画面中的罐状设备是反应釜,可用于制造各种化学药品和制剂。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实时看到每一个反应釜内部的...

【新华网】马鞍山:以改革创新集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华网】马鞍山:以改革创新集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郑蒲港新区半导体产业园。丁刘彬 摄   马钢炼铁智慧控制中心。储灿林 摄   马鞍山经开区东科半导体公司生产车间。储灿林 摄   作为沿江重要工业城市,制造业是马鞍山的立市之本。马鞍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以制造业为“纲”,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数字赋能产...

“近邻”变“队友”“长风”疾行舟

“近邻”变“队友”“长风”疾行舟

  上午9时,东爵有机硅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自林驾车从南京市浦口区出发,9时34分,到达位于和县的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的项目工地。因为新项目落户和县,朱自林很快适应了这种“跨省无感漫游”的节奏。 “伙伴”园区、新型功能区、“一体化”、跨省通办……随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的距离前所未有的拉近。昔日“近邻”,变成了今日“队友”,携手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潮中踏浪前行!...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一座场馆的创新密码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一座场馆的创新密码

  8月16日航拍的安徽创新馆。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巢湖岸边,坐落着国内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这座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场馆,不仅是安徽展示重大科技成果的窗口,更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   近年来,安徽创新馆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探索...

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马鞍山“单打”成绩很亮眼。   2024年1月1日7时23分,整列装用国产高速车轮的G364次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从武汉站驶向天津,马钢高速车轮就此进入中国高铁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   2024年6月,马钢矿业罗河矿参与合作研究的“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创新,...